媒體報導

住院治療不論有無症狀,香港新冠肺炎死亡率低 –袁國勇介紹香港治療經驗

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接受彭博社訪問,介紹香港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,主張儘早住院治療,將疾病的肆虐和死亡降到最低。截至上週五,香港的COVID-19死亡率為2%,遠低於全球平均。他在訪問中,也介紹了香港對治療用藥的嘗試。以下是彭博報導摘要:

  • 在香港,確診的病人,包括沒有症狀者,都要進醫院隔離,在病情惡化時可立即接受治療。由於患者體內的病毒量在出現症狀前後達至高峰,這策略能減少社區傳播。患者住院,在發燒或出現其他疾病惡化的跡像後,能很快能接受臨床試驗和實驗性的治療。
  • 10月15日世衛發表一項由他們協調,涉及30個國家的研究,初步發現抗病的藥物ribavirin和Kaletra等等,無助降低死亡率。袁國勇對這結果不感意外,因為世衛的研究不是在患者發病初期用藥,用藥晚了,任何抗病毒藥物都不會起作用。加上各藥物是單獨使用,不是混合施用,藥效也打折扣。
  • 單用一種藥療效不夠好,因為各藥物藥性溫和,故需要在患病初期使用雞尾酒療法來獲得良好的效果。(可參考袁國勇團隊於5月8日發表的研究
  • 如果患者身體在病毒量較低時已有良好的干擾素反應,便可以限制隨後的病毒複製,防止危險的炎症,但若果對高病毒載量的干擾素反應延遲,可能會引發對肺部的嚴重損害,因此注射干擾素成為早期治療的「中堅力量」。
  • 袁國勇團隊正在研究治療痲瘋病藥物clofazimine應對新冠病毒的能力,該藥有50年歷史,價格大眾化,已被列入世衛的麻風病基本藥物清單。團隊於10月7日發表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,該藥物在倉鼠身上可對新冠病毒有療效。
  • 2003年的SARS抗疫經驗,讓香港今年採取了迅速而果斷的行動,希望全球各地能從危機學習,明白到新傳染病會越來越頻繁地發生,為未來做好準備。

相關報導:彭博社

標籤
Show More

相關文章

Back to top button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