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分類

薛達:「我們能贏得這場戰鬥」

香港第三波疫情爆發解讀

作者:薛達(Siddharth Sridhar)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

作者於7月26日在臉書發表英文原文,並於8月5日進行部分更新。中文由港大抗疫團隊翻譯。

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的確診數字每天創新高,讓人擔心。在過去的四天中(指7月21-25日),香港每天新增確診病例數均超過100宗。然而,根據流行病學曲線(epidemic curve) ,而不是單看每日確診病例數,更能說明疫情的現狀與趨勢。

以下兩張圖出自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每日更新的本地疫情概況,上圖按病人發病日期統計,下圖按確診日期統計。

 

(圖片來源: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本地疫情概況 由薛達博士標注)

發現兩者的分別了嗎?

首先,上圖比下圖更精確地顯示新冠肺炎在社區傳播的程度。因為人們出現症狀之後不會即刻就醫,一般會經歷各種程度的延遲。所以,發病日期比確診日期更能反映新冠疫情在社區的蔓延情況。回看3月份的疫情爆發,當確診病例剛到頂峰的時候,上圖的流行病學曲線已經開始下降了(我添加了藍色虛線)。而當確診病例開始減少時,上圖的流行曲線幾乎沒有新增本地病例(我添加了橙色虛線)。

第二,再看本輪的疫情爆發。明顯地,七月初第一個小的波形大約在端午節(6月25日)之後的一個潛伏期出現,第二個小的波形大概出現在七一假期之後的一個潛伏期。在這兩個公眾假期以及中間的週末,室內擁擠導致當前疫情的連鎖爆發(propagated outbreak)。

第三,這兩個小波形引發了大量的社區傳播,導致了7月15日到18日期間的確診數字高峰(我添加了紫色矩形標記)。七月底我們聽到的每日上百確診病例大都反映了這個峰值(7月初之後的一個潛伏期加上病例確診之前的延遲時間)。這個峰值之後的7月20日到25日出現了更大的峰值,形成了一個連鎖爆發的流行病學曲線。

第四,要重點留意的一點是,無論確診病例上升或減少,流行病學曲線總是趨於向下的走勢,因為之前提到的發病時間和確診之間的延遲。隨著公眾意識及病毒檢測能力的提升,延遲時間會減少,流行病學曲線就會變得越來越「可預測」。譬如,我們現在看到每日的確診數字有略微減少,最近一次主要的流行病學曲線峰值是在7月27日(即此文更新的9天之前)。

這要麼是下一個高峰來臨之前的下沉(連鎖爆發的一大特徵),或者說明7月中旬開始執行更嚴格的放控措施和社交隔離真的起了作用,新冠肺炎的傳播在減弱。我相信是後者,因為有效繁殖率(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)在明顯下降。(參見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本地疫情概況)

第五,那麼,接下來該做什麼?我們仍需要嚴格執行社交隔離,外出佩戴口罩。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要在香港剷除新冠病毒,而不僅僅是減少病例數量。本輪疫情爆發規模甚大,在未來數日之內,香港的各個地區還會有很多零星爆發(比如香港大學舍堂和街市的疫情爆發),但是如果每個人都保持警惕,這些零星爆發的規模還是可受控的。

打起精神, 我們能贏得這場戰鬥。

標籤
Show More

相關文章

Back to top button
Close